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

晴海時事閣 (2) - 六四反思

曾蔭權在立會上的六四言論, 引來社會上極大的迴響, 令今年六四遊行的人數, 創下了十六年新高。市民的反感主要來自他六四論三個重點:


1. 事件已經發生了很多年  --> 淡忘, 代表歷史沒有存在?


2. 國家在各方面得到驕人成就, 為香港帶來繁榮 --> 經濟與人權掛鉤? 曾特首很"小心", 沒有直接道出 "因為國家成就, 所以我們不應追究",  而只說"相信香港人會作出客觀評價", 但最後一點卻是一大敗筆 : -


3.我的意見也代表着香港市民的整體意見 -->曾特首說出了這句,激起了市民的憤慨,同聲高呼"曾蔭權不代表我"。說實話,站在他的位置,很難期望他能高聲說一句 "平反六四",試問有多少人有勇氣公開地跟老細唱反調?但這只是他個人的難處,香港人思想獨立,擁有言論自由,又怎能由一個人代表所有人的見解?


在民生方面, 曾蔭權可說是一個相當稱職的特首, 但說到政治智慧,還是范徐麗泰出色。范徐麗泰對同一件事的意見如下:   "我不認為任何人可以代表全香港市民的看法..... 中國對六四已有一套看法, 但未能忘記六四的市民未必能接受, 我認為這件事是一個悲劇, 希望大家從中汲取教訓, 至於何時重提六四, 這是整個國家須要作出的考慮, 我們可以有個人的看法, 但我也尊重國家."    這樣一答, 既撫平了市民的情緒, 也顧及了中央的立場, 說得相當有技巧.


回到正題, 探討曾蔭權的三大論點.  六四至今已是二十年光景, 我們這一代, 在悲劇發生時還是無知孩童, 課堂上不見得有多少時間討論六四, 要不是自己發掘, 對六四一無所知也不足為奇.  很難想像, 再過二十年後, 還有多少年青人關心六四?  令眾人淡忘六四, 是中央以至港府一直的期望, 故此港府對六四避而不談,中央甚至封鎖資訊;  他們不希望有這一天要面對群眾,承認他們當年的錯誤。這是逃避。就正如四川大地震的豆腐渣樓房,當地官員對受害學生家人用盡威逼利誘,為的是防止他們把偷工減料的真相告知中央,也是一種逃避。 這種逃避的文化,充斥着整個中國。首先,我要問的是,如果中央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錯,為何要這樣逃避?其次,究竟這樣隱瞞歷史,就可以改寫歷史嗎?六四的悲劇,是鐵一般的事實,對於受害者家人,是不可磨滅的烙印。槍炮不是不可以用來對待國民,如果這些人是無惡不作的兇徒,警察大可以開槍,但他們只是一群熱血青年,有這樣的必要嗎?認錯並不是羞恥,知錯而逃避,才是最羞恥。


第二個論點是經濟與民主的關係。中國近年來經濟突飛猛進,令人鼓舞,連美國也要另眼相看。但如果說中國的安定繁榮是來自抑制民情防止暴亂,我絕不認同。相反,中國的進步,是來自國家的逐漸開放與民主,是來自新領導人擺脫故步自封的影子的努力。沒有一個國家能在缺乏民主的基礎下文明, 因為國家需要人民的支持和民主派的監察。有讀歷史的人都知道,古代受人稱頌的君主都是開明,體察民情,虛心納諫的賢君,現今社會不也是這樣嗎?所謂虛心納諫,就是不只是聽自己喜歡的話,而會接納逆耳的忠言。可見得開放與民主,才是令國家繁榮之道。這是從民主到經濟的因果關係。那麼,當一個國家經濟繁榮時,是否可以放棄對民主的執着?答案當然是不。王丹說,"人是人,豬是豬"。豬可以吃飽就滿足,但人不同,人有理想。他們對國家有期望,對社會有承擔,才會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意見。當然,如果經濟搞不好,民主也是空談。但即使民生和經濟做好了,市民對民主仍有訴求,正如我所說曾特首在民生方面功績有目共睹,從率領抗疫,提出官員減薪和市民共渡時艱,可見他親力親為,承擔責任,臨危不亂的作風,但當他在六四問題上沖擊民意,市民也絕不會因為他對民生的貢獻而妥協。我認為,中國今天的成就雖令人鼓舞,但如果國家滿足於今天的成就,不思量去改變他們逃避的作風和壓制民意的手法,就只能原地踏步,很難再進一拉近和先進國家的距離。


曾蔭權作為特首,自然有很多事需要他代表香港人作出決定,但是決定歸決定,他總不能代表所有香港人的思想,立場和意見。即使在封建國家,也不能這樣說,更何況在言論自由的香港?幸好香港也算得上是民主的地方,有活躍的民主派,市民也可以在電台,在網上,或身體力行地表達個人的立場。但想到內地同胞,對於國家的缺失,不是被威逼得不敢作聲,就是因為新聞封鎖而根本不知情,還像被洗腦一樣說着我們的領導人哪裡有錯,不禁替他們感到可悲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