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

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大勝 晴海: 危機的開始



2011區議會選舉剛結束,在這場可透過區議會爭取立會議席的選舉當中,市民都非常踴躍投票,投票率高達41.4%。但與以往情況迴異的是,高投票率並沒有成為泛民的優勢,今年的選舉中,建制派成為大贏家,當中民建聯更取得136個議席,可取得九張超級區議會入場劵,另一邊廂,泛民多位有份量的議員包括陳淑莊、湯家驊、李永達、單仲偕都慘敗,激進的社民連更是一個區議會議席都爭取不到。

泛民大敗,除了由於他們近期多個自毀性行徑 (從被指浪費公帑的公投補選開始、到社民連出師狙擊其他民主派、以及近日公民黨在外傭居港權採取與眾香港人對立的立場,令該黨形象盡喪)之外,空降人士缺乏穩固的地區經驗也是致命傷。此次選舉,更首次見證了政府一心醜化民主派的做法已經收到「成效」,特別是在政改事件中所衍生出來的民主派內鬥和內耗,使民主派失去凝聚力、兼盡失人心。即使未到選舉,只要大家看看yahoo新聞的評語,也不難發現市民對民主派的反面情緒高漲 (當然筆者也不排除有不少是打手)。  泛民有弱點,親共派當然出力針對這些弱點攻擊, 而針對一些政見中立的人士,建制派更是使出絕招,推出多位疑似獨立、但背後其實是獲親共派強大支援的候選人 (筆者稱之為「偽獨立人士」),以「無政黨」之身份誤導群眾,讓這些中間派的選票也不要落到溫和泛民議員手中 (詳見:  「香港文匯報向九龍社團聯會了解,九龍社團聯會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將支持無背景候選人參選......」)。  相信在今日的政治生態下,即使有了全民普選,政府也終於可以放心了。雖然今次只是區議會選舉,但若立法會選舉情況也相同,那就令人擔心了。筆者認為,當市民已不再認同民主派的存在價值時,也正是真正危機的開始。

可能大家已經忘記,當政府無能、廿三條惡法臨頭、民怨載道之際,民主派如何組織大型遊行讓市民表達不滿,形成一股龐大而具影響力的力量,成功改變政局,彰顯民主的光輝,就連國際旅遊雜誌Lonely Planet也把香港的遊行文化推介為一個給外籍人士的旅遊體驗。是的,泛民他們平日好像沒有做過甚麼實際的事,只會批評、反對、抗議。但當中很重要的主因,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話事權,議會制度令他們的動議往往被否決,所以他們能做的,就只是在議會裡發表批評政府的言論,有些人亦選擇用了惡作劇的形式表達意見。 雖然這個政府幾乎從不會因為別人的批評而反思,但正如筆者經常說,反對聲音最大的作用是監察政府,起了平衡的作用。 是的,民建聯可能在地區工作和民生議題上表現稱職,但當面對關乎民權等大是大非的議題、或是當市民立場跟政府和中央相反、又或是在一些政府勢在必行的政策上,你覺得這班人會為市民發聲,還是會歸向支持政府?    試想當整個立法會都充斥著保皇黨之輩 (現在連主席也是),政府說甚麼都投贊成票,猶如回復封建時代,那麼行政、立法分立還有意義嗎? 


或許香港人已被灌了迷湯還沒清醒,連政府以替補機制強行遞奪市民應有的投票權利都無動於衷,還有人覺得是民主派惹出來的禍,但要杜絕浪費資源的情況,大可以禁止退出的議員再參選,政府卻採取無稽的替補機制,讓投票給退出議員的票自動落入第二高票的候選人當中,可見政府根本是借機進一步限制選民權利。且看我們的特首、政務司司長人選如何不濟,就知道未來這種置市民利益於不顧情況會繼續發生,保皇黨得到民心下,可以繼續包庇政府,奉行親中政策橫行其道,可能真的要到了這個關頭,反對情緒累積到如2003時的極點,大家才終於清醒過來,看清保皇黨的真面目,但那時候已是太遲了。




社民連/人民力量的出現,把香港的政治生態都改變了。激進和具挑釁性的行為,為議會帶來不少紛爭,對於一貫和平、理智的香港人來說,這種行為不被廣泛接受,政府亦順水推舟,把「民主」和「野蠻」劃上等號,市民除非心水夠清,否則很容易被政府洗腦。雖然筆者也不認同民主黨在政改事件中的妥協,但社民連需要認清,民主黨並不是他們最大的敵人,互相攻擊只會令他們真正的對手坐大。希望今次社民連可以汲取今次的沈痛教訓,把狙擊民主派的氣力,留給狙擊他們真正最大的對手,(雖然要改變激進作風似是不可能),才可望找到出路。


 


 

1 則留言: